桂枝加黃芪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第29條:「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;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即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芪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第16條:「諸病黃家,但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桂枝 芍藥(各二兩)甘草(二兩)生薑(三兩)大棗(十二枚)黃芪(二兩)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須臾,飲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,溫復取微汗,若不汗更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黃芪,桂枝、芍藥加量,為桂枝湯。
去甘草,加生薑量,即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去甘草,生薑,大棗,加苦酒,即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。
加飴糖,並芍藥加量,為黃芪建中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桂枝湯證而黃汗,或盜汗者。黃芪主治皮膚水氣,可考《藥徵》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發黃,黃汗二證,其可發汗者,用此方,可溫覆以發汗。
腹證[編輯]
醫案[編輯]
1)感冒解熱後自汗不止之乳兒:男,1歲。生後剛滿周歲則屢息感冒,感冒則發高熱。其母為臺籍少婦,習於新文明,而且此為首次生育,不太嫻育兒方法,每有疾病必請西醫注射以求節省麻煩。1960年5月12日復因感冒發熱至39度,就某西醫診治,經注射後熱退,而患兒汗出不止,手足厥冷,如是經過二晝夜,全身顯得疲困,面呈蒼白之色。患兒呈無慾狀態,手足厥冷、顏面蒼白、汗涔涔然不止。用桂枝加黃芪湯,一劑汗止而恢復元氣,自是消息杳然。同年底由其外祖母來求藥,據云此次病狀及經過一如五月間之症。遂再投桂枝加黃芪湯,依然一劑即癒。我乃囑其外祖母云:此兒屬於表虛者,一劑癒後必須多服數劑方為上策,但患家聽若罔聞,殊為可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感冒自汗微惡寒而不能發熱之老婦人:女,60+歲,中等身材,外觀上雖不見得何等衰老,但從其蒼白之顏色及緩慢之行動看來,十之七八可推定屬於陰虛證。以感冒求診,自云感冒已五六日,雖服西藥及注射皆無稍差。然症狀亦不甚烈。繼又說,此種症狀是平素患有感冒時皆如是經過,此次也是同樣。尤其特殊者就是任何大病未嘗發熱。因此,自己知道身體已經虛弱之極。現在除鼻水之外但覺全身疲倦沉重、頭眩、幽微惡寒而溶浩然自汗不息。據云感冒年必數發,發則十餘日始癒。患者顏面稍現輕微浮腫,手足及全身皆不溫暖,脈微細而弱,大小便無異變。用桂枝加黃芪附子湯,一帖全身恢復溫度而汗止,諸症狀一掃而盡。翌日再診時自云服藥頭腦豁然開朗而各病象若失,且云平素服藥未有如此之速效也,再服一劑遂廢藥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韓某,女,41歲,哈爾濱人,以肝硬化來門診求治。其愛人是西醫,檢查詳盡,診斷肝硬化已確切無疑。但黃疸指數,膽紅素皆無異常,皮膚,鞏膜皆無黃染。其人面色黧黑,肝脾腫大,常有胸脇串痛,曾經多年服中西藥不效,而特來京求治。初數與疏肝和血藥不效。後見其內衣領黃染,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,即不斷汗出惡風,內衣每日更換,每日黃染,伴見腰髖痛重,行動困難,必有人扶持,舌苔白膩,脈沉細。經復診確認為黃汗,證屬表虛濕盛,為桂枝加黃芪湯證,益氣固表,利濕祛黃: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4枚 生黃芪10g。囑其溫服之,並飲熱稀粥,蓋被取微汗。上藥服三劑,汗出身疼痛,服六劑寇止,能自己走路,繼依證治肝,逐漸恢復健康,返回原籍。兩年後特來告之仍如常人。《張仲景用方解析》馮世綸 張長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