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90條:「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甘草二兩,炙 乾薑三兩,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 豬膽汁半合
右四味,用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內豬膽汁,分溫再服,其脈即來。無豬膽,以羊膽代之。
加減[編輯]
去甘草,加蔥白,人尿,即為白通加豬膽汁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通脈四逆湯證而乾嘔,煩燥不安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霍覓重證吐瀉後,厥冷,筋惕,煩躁,無熱,無渴,心下痞硬,小便不利,脈微細者,可用此方,服後小便利者,可救得矣。
治諸久病,精氣衰憊,乾嘔不食,腹痛溏泄,惡寒,面部,四肢微腫者。產後失調攝者,多有此證。
治慢驚風,搐搦上竄,下利不止,煩躁怵惕,小便不利,脈微數者。
霍亂,吐下大甚之後,脫汗如珠,氣息微微,厥冷轉筋,乾嘔不止,煩憒躁擾,脈微脈絕者,死生系於一線,非此方不能挽回也。服後,脫汗,煩躁俱止,小便利者,為佳兆。若無豬膽,以熊膽代之。
(椎間煥)子炳曰:慢驚風危篤者,此方有效。
醫案[編輯]
1)陸姓婦,產後三日發疹,細而成粒,不稀不密,用荊芥,蟬退,粘子等藥,一劑頭面俱透。越一日,漸有回意,忽大便溏泄,覺神氣不寧。問其所苦,曰熱,曰渴,語言皆如抖出,脈虛細數,有七至。我師金大文診之曰:此陽脫證也,屬少陰。用生附子三錢,水洗略浸,切片,熯如米色,炮乾薑八分炒,甘草一錢炒,白芍一錢五分,水煎,沖入尿一調羹,青魚膽汁四小茶匙,因夜中無豬膽,故以此代,即羊膽亦可。服畢即睡,覺來熱渴俱除,續用黃芪建中湯加丹參,蘇木,二劑而安。《女科輯要・泄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