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連軺赤小豆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62條:「傷寒瘀熱在裏,身必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麻黃二兩,去節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個,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,擘 生梓白皮一升,切 生薑二兩,切 甘草二兩,炙

右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,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

加減[編輯]

去連翹,赤小豆,梓白皮,杏仁;加石膏,為越婢湯

主治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疥癬內陷,一身瘙癢,發熱,喘咳,腫滿者,加反鼻,有奇效。生梓白皮,不易採用,今權以乾梓葉或桑白皮代之。

醫案[編輯]

1)皮膚瘙癢症(乾性癢疹):男,33歲。北平籍。乾性癢疹多年不癒。皮膚乾燥缺乎脂肪,軀幹腹背、手足等處遍發小結節紅斑點,痛症灼熱,搔扒處呈線條搔痕。此外別無所苦,而大小便亦正常。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加地骨皮。二劑全治。皮膚瘙癢症,古時稱為癢疹。此症在現代醫學昌明,多以細菌為原因,然而皮膚科專家一致認為不易治癒之病。中醫學對於皮膚病自古已主張為內因性,即氣血水三者之間,有某一種循環失調,因而發生此病。但中西醫的主張為內外因之別,誰是誰非,並非我們淺學者所能下斷語。茲就近所治療而且經患者報告其結果者,據實筆之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肝臟炎之後遺症與陰囊濕疹交替作病:男,40+歲。口腔黏膜及唇舌潰瘍,腫赤疼痛,流涎不止,因而妨礙食物之攝取。居恒頭重頭眩、心下痞塞、腹中雷鳴(大便正常)、耳鳴、口苦咽乾、食思不振(此人平素持齋素食)。用甘草瀉心湯加柴胡。二日後如期收效,口內潰瘍消、疼痛止,頭眩、心下痞塞、腹鳴、耳鳴、口苦咽乾等複合症狀亦爽然若失,食慾稍增。唯右季脅覺得微痛(此為初診後第三日)。翌日宿疾陰囊濕疹發作,陰囊瘙癢灼熱、腫赤,搔扒後涎液淋漓。於是根據傷寒論「瘀熱在裡」之方意,投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二帖。如期收效,腫消、瘙癢灼熱俱止而涎液收斂。二三日後復發如初診時症狀,但沒有併發口內炎,然尿特別短赤。復用甘草瀉心湯而加茵陳赤小豆二味。二帖亦癒,遂停藥。月餘後,病人又以陰囊濕疹來取藥。一切症狀與前次相同,而頭眩、心下痞塞、腹鳴等舊疾則皆不見。至此我開始懷疑,此兩症交替作病,必有其固定之病源中心存在。重新聽取既往病例如下:上述兩病交替作病已一年有五個月。先是因患肝臟炎,經西醫診治月餘而癒。嗣後右季脅間常發間歇性疝痛,發痛時則與上述之心下痞塞、頭眩、腹鳴、耳鳴、口苦咽乾(不曾發生如此次之口內炎)等症狀相似。至於此等症狀治癒,則陰囊濕疹又起,陰囊濕疹治癒,上述症狀又來。反覆交替很少間斷,而且可以預知其發作期日。 至此,我恍然如有所悟,大膽假設,必是肝臟炎治療未完全所致。決意投以龍膽瀉肝湯。二日後來訪,自云陰囊濕疹已消淨盡。根據過去經驗,數日後必發心下痞塞症狀,故頻頻以此詢問。我不敢武斷,僅囑其多服數劑以觀其後,並囑其不要兼服其他藥物。五月後因其子生病求診,詢之,始知上述兩症不復發已五月餘。備註:我假設肝臟炎(乃中醫學肝經濕熱)之潛伏,因治療未痊癒,濕熱上升,則現心胸部病徵,再上則熱灼口腔造成潰瘍性炎症。濕熱下注,則熱滯陰部而發炎性症狀,所謂陰部炎者,包括男性的陰囊濕疹、下疳、淋病。女性之卵巢炎、子宮炎、子宮筋腫、赤帶黃帶等病,甚至梅毒性的諸疾病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