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朮附子湯
名稱[編輯]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4條:「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濇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鞕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第23條:「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 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《傷寒論》
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 白朮四兩 生薑三兩,切 甘草二兩,炙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兩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初一服,其人身如痹,半日許復服之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。此以附子、朮並走皮內,逐水氣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當加桂四兩。此本一方二法:以大便鞕、小便自利,去桂也;以大便不鞕、小便不利,當加桂。附子三枚,恐多也。虛弱家及產婦,宜減服之。
《金匱要略》
白朮(二兩)附子(一枚半,炮,去皮)甘草(一兩,炙)生薑(一兩半,切)大棗(六枚)
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一服覺身痺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即是朮附並走皮中,逐水氣未得除故耳。
加減[編輯]
去白朮,加桂枝,即桂枝附子湯。
去生薑,大棗,加桂枝,即為甘草附子湯
去甘草,大棗,加白芍,茯苓,即為真武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桂枝附子湯證而大便硬,小便自利,不上衝者。
醫案[編輯]
1)戊申年,類試山陽。一時官病傷寒八九日,耳聾而無聞,楚醫少陽治。意謂仲景稱少陽受病也,則脇痛而耳聾也。予診之曰:「兩手脈弱而無力,非少陽證也。若少陽則渴飲水,心煩,但寐,咽痛,今俱無此證,但多汗驚悸,必汗過多所致也。仲景云:未持脈時,令病患咳,而不伽者,兩耳聾無所聞也。所以然者,因重發汗,虛故如此。」病家曰:「醫者嘗發大汗矣。」遂投真武(真武湯),白朮附子湯輩,數日,耳有聞而愈。」 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