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附子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4條:「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濇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鞕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痙濕暍病脈證第二第23條:「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 若大便堅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桂枝四兩,去皮 附子三枚,炮,去皮,破 生薑三兩,切 甘草二兩,炙 大棗十二枚,擘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桂枝,附子減量,為異量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
去附子,桂枝減量,為桂枝去芍藥湯
加芍藥(與桂枝等量),附子減量,為桂枝加附子湯。
去桂枝,加白朮,為白朮附子湯。
去生薑,大棗,加白朮,為甘草附子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而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者。為則按:當有上衝證。此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,而治與方名異。彼方下曰「微惡寒」,此方下曰「身體疼痛」,惡寒輕,疼煩重,獨在附子之多少也已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此方,加朮有效,治痛風及結毒,沉著作痛者,兼用應鐘散或七寶承氣丸,甚效甚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