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葉石膏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97條:「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,洗 麥門冬一升,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,炙 粳米半升
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,煮米熟,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竹葉,石膏,加大棗,為麥門冬湯

去粳米,加小麥 ,知母,茯苓,黃芩,天花粉,生薑,為千金竹葉湯

主治[編輯]

《類聚方廣義》 治傷寒餘熱不退,煩冤咳嗽,渴而心下痞硬,或嘔或噦者。麻疹,痘瘡亦同。

治骨蒸勞熱,咳而上氣,衄血,唾血,燥渴煩悶,不能眠者。

治消渴,食飲不止,口舌乾燥,身熱不食,多夢寢汗,身體枯槁者。若大便不通,腹微痛,舌上黑胎者,兼用調胃承氣湯

醫案[編輯]

1)吳雙龍乃室,得傷寒病,信巫不藥,漸至潮熱大作,胸前板結,譫語耳聾,數日未食,猶不服藥,遂爾神識昏迷,眼翻牙緊。合室驚惶,延余治之。脈得細澀,十指微冷,面色黃白,問之不飲湯水,潮熱時有時無,儼然虛極之象。細審此症,寒邪成熱為陽,其返成陰候者,古人謂大實有羸狀,即此類也。又河間云:鬱熱蓄盛,神昏厥逆,脈又滯澀,有微細欲絕之象,使投以溫藥,則不可救矣。蓋其初原因傷寒失表,遂入於裏,寒鬱成熱,熱極變寒。理宜表裏兩解,治以柴胡薄荷菖蒲大黃枳實甘草等味,急服兩劑,連泄三次,潮熱大作,口反大渴,知其裏舒熱出。三焦經絡之熱,法當清之,以竹葉石膏湯四劑而安。《得心集醫案》清 謝星煥

2)有一次會診一個肝癌患者,幾經西醫化療,形銷骨立,頻上作嘔,而不能食,每日只能吞服酸牛奶半茶鐘。某君氣勢洶洶,主姨用山慈姑,白花蛇舌草,王不留行等峻馭之藥。余止之曰:「治病留人,與治病傷人兩者必須抉擇。察此證胃氣已傷,津液已槁,仲景所謂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是也。必以竹葉石膏湯養胃滋液,和中降逆,以挽其萬一。此乃留人之上策也。如專一治癌而不顧護正氣,則癌未必有即效而人即隨之亡矣。」乃用竹葉石膏湯方,服後則體力有所恢復,少進飲食,嘔吐未發,欣欣然而有起色。後因癌轉移纏綿至月餘方歿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
3)麻疹治療中突然尿血而解熱:女,4歲。發麻疹,因其父為我的信者,故感染前驅期便求醫治療。第一日用升麻葛根湯。三日後熱勢漸增,而科匹氏斑點亦隨之發出。第四日斑點鮮紅已達極點,體溫39.5°C。此時患兒大渴引飲,轉用竹葉石膏湯。第五日熱退至 38°C之間,煩渴稍減。竹葉石膏湯第二劑剛服初煎後,排尿時則半盆皆尿血,於是舉家騷然,急囑我往診。至則患兒安好如常,熱亦大減。此時患家必欲我採取應急辦法,經我苦口曉以出血為急速治療之良候,才於半信半疑中再煎服藥滓服之。自是尿清而歸於平溫。翌日霍然而癒,斑點退色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