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名稱[編輯]
苓桂草棗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5條:「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第4條:「發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,去皮 甘草二兩,炙 大棗十五枚,擘
右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作甘瀾水法: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
加減[編輯]
去大棗,加白朮,為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去大棗,加五味子,為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。
去大棗,茯苓,即桂枝甘草湯。
方解[編輯]
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從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可以悟出兼有小便不利之情。此方溫陽氣,培脾元,伐水邪,降衝降而有防治兩用之美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臍下悸而攣急上衝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能預防臍下悸,欲作奔豚之證;又能治心陽上虛,小便不利而奔豚已發之證。
類比[編輯]
《中醫人生》P.554
悸動在心下,或胸中,並伴有頭眩,苓桂朮甘湯。
悸動在胃脘,並伴有噁心嘔吐,茯苓甘草湯。
悸動在臍下,並欲做奔豚,苓桂草棗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