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名稱[編輯]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苓桂朮甘湯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7條:「傷寒,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6條: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,去皮 白朮 甘草炙,各二兩

《傷寒論》
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《金匱要略》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則利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白朮,加大棗,即苓桂草棗湯

加澤瀉,生薑,即茯苓澤瀉湯

去甘草,加豬苓,澤瀉,即五苓散

去桂枝,加乾薑,即甘薑苓朮湯

加車前子,黃連,細辛,即明朗飲

加陳皮,木香,黃連,即弄玉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心下悸,上衝,起則頭眩,小便不利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飲家眼目生雲翳,昏暗疼痛,上衝頭眩,瞼腫,眵淚多者,加芣苢,尤有奇效。當以心下逆滿等為目的,兼用應鐘散,時以紫圓十棗等攻之。雀目證亦有效。

此方主心下水飲,八味丸主小腹不仁,故用之於心下停飲,短氣之證,絕無其效。夫少腹不仁者,不特水毒,血亦不循也,所以八味丸有效也。能履事實,親驗之於病者,自知之。

《朱木通醫案》

眩暈的治劑,最普通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當歸芍藥散,然此四方各有其他症狀可資決定:苓桂朮甘湯以振顫為主,但與真武湯的振顫有陰陽之別。所以苓桂朮甘湯真武湯的鑑別法在脈象。五苓散在口渴、尿利減少。當歸芍藥散在高度貧血。

如急性慢性淚囊炎轉用傷寒論的「汗出」,投以越婢加朮湯而流淚止。水泡性結膜炎亦用越婢加朮湯,或苓桂朮甘湯,或小青龍湯

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
起則頭眩是指病人頭暈為重,只能靜臥而不敢起動。從水氣上衝頭目體會,本證當見視力下降,目見黑花,耳聾,鼻塞,不聞香臭等證。根據臨床觀察,還往往出現咽喉梅核氣症樣,梗塞喉中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。

方論[編輯]

《張氏醫通.痰飲》清 張璐

微飲而短氣,由腎虛水邪停蓄,致三焦之氣升降呼吸不前也。二方各有所主。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,呼氣之短。腎氣丸主飲在陰,吸氣之短。蓋呼者,出心肺,吸者,入腎肝。茯苓入手太陰,桂枝入手少陰,皆輕清之劑,治其陽也。地黃入足少陰,山萸入足厥陰,皆重濁之劑,治其陰也。必視其人形體之偏陰偏陽而為施治。一證二方,豈無故哉。

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湯本求真

由余之經驗,則此眼患為水胞性結膜炎,或同性角膜炎也。

本方袓出桂枝甘草湯,此其所以能治考聾,不僅聾,且能治耳鳴也。

此方治眩暈之聖劑也,仲景雖言起則頭眩之一證,宜善為推用,不必拘於起臥也。

《勿誤藥室方函口訣》

此方去支飲為目的,氣上衝於咽喉及目眩,手足振掉,皆由水飲所致也。不論起則頭眩,或臥時眩暈者,但有心下逆滿者則用之,若不治者,澤瀉湯也。彼方(澤瀉湯)始終無眩,然以冒眩,顏面有緊張(痙攣等所謂眩冒)之候也。又此方(苓桂朮甘湯)以動悸為的候。易與柴胡薑桂湯混亂。然此方(柴胡薑桂湯)之人,面色鮮明,表分鬱閉,但以脈沉緊為首要,否則無效也。又此方加沒食子,治喘息,又由水氣而痿躄者有效,足或腰仍動劇者,臥時則脊骨邊戰動,或一身中經脈跳動,有耳鳴逆上之候者,凡本論所謂久而成痿之任何證候,此方皆可百發百中也。

類比[編輯]

《中醫人生》P.554

悸動在心下,或胸中,並伴有頭眩,苓桂朮甘湯

悸動在胃脘,並伴有噁心嘔吐,茯苓甘草湯

悸動在臍下,並欲做奔豚,苓桂草棗湯

醫案[編輯]

1)里中一中表病,渴甚,飲水不止,胸中熱疼,氣衝心下,八九日矣。醫者或作中暍,或作賁豚。予診之曰:「證似厥陰,曾吐蟲否?」曰:「昨曾吐蛔。」予曰:「審如是,厥陰證也。可喜者,脈來沉而緩遲耳。仲景云: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饑不欲食,食則吐蛔。又曰:厥陰病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愈。今病患飲水過多,乃以茯苓甘草白朮桂枝湯治之,得止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
2)女,42歲,平素十分強健,很少生病。一日向晚時,忽覺頭眩甚劇,同時嘔氣頻催。來診時晚上九點,以手捧頭,雙目緊閉,自云外界迴轉、背微惡寒、手足逆冷、脈沉微而遲。予真武湯。翌日往診,嘔吐之聲鳴鳴然,蓋服藥後,不但無少差,反而頭痛更劇、嘔吐更甚、心胸壓重、呼吸促逼。改投以吳茱萸湯。上午盡一劑嘔吐止,下午再一劑則頭痛若遺。續服苓桂朮甘湯二劑,諸症霍然。初以「頭眩」為主症,用真武湯失敗。翌日以「乾嘔吐涎沫」為主證, 用吳茱萸湯乃收大效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3)曾治某學生之父,年六十餘,冬日感寒挾飲,喘咳不能臥。其子投小青龍湯原方,一劑而喘咳良已。認為效不更方又服一劑,則覺心悸頭眩暈,周身時發瞤剔。不得已乃邀余診。切其脈弦緩無力,視其舌淡而苔滑。乃語:小青龍湯為寒飲之峻劑,然無駕馭之法,則弊端頗多,因麻黃與細辛同方,其力粗獷而不馴,雖能散飲,亦能耗正。令尊心腎陽氣之本先拔,又何堪小青龍之發散耶?為疏苓桂朮甘湯加另人參,附子三劑而諸症皆安,咳喘遂瘳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
4)眩暈尿閉:女,新婚未滿月。飲食不潔引起嘔吐下痢,經服西藥吐痢止,然仍有微熱、頭重眩暈、心胸部壓迫感、口內雖冷淡而渴喜熱飲、手足振顫、尿閉。眩暈至今不能起坐、乃至不敢舉頭。五苓散料、苓桂朮甘湯合方,二劑全治而停藥。眩暈的治劑,最普通為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當歸芍藥散,然此四方各有其他症狀可資決定:苓桂朮甘湯以振顫為主,但與真武湯的振顫有陰陽之別。所以苓桂朮甘湯真武湯的鑑別法在脈象。五苓散在口渴、尿利減少。當歸芍藥散在高度貧血。本患者則傷寒論所謂「柴胡湯證具」也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5)文革前余帶學生在城子礦實習。某生治一白姓婦,患梅核氣,經用半夏厚朴湯,已三服而絲毫無效,乃轉余診。切其脈弦,視其苔則水滑欲滴。問嘔惡否?無。僅有頭微暈而已。余知為水氣上衝,咽喉弊痹之證。乃用桂枝12克,茯苓30克,白朮10克,炙甘草6克,連服五劑,咽喉通利,病已愈矣。某生訝以為神,問余曰半夏厚朴湯無效乎?曰:半夏厚朴湯治痰氣上凝之喉痹,苓桂朮甘湯則治水氣上衝之喉痹,脈弦,舌水而是其候,汝誤認為痰氣之證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
6)眩暈症運動失調:女,70+歲,身體健壯,耳目聰明,平素很少生病。六月初患流感,隨便服成藥而感冒癒,然突然心悸亢進、頭眩耳鳴、全身及手足振振然動搖。尤以頭眩至於不可舉首,全身昇降感,此外別無所苦。顏面稍呈潮紅,手足不冷,脈沉緊。予苓桂朮甘湯,一劑霍然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7)焮腫眼與苓桂朮甘湯:俗語之風火熱目者,中醫學謂之焮腫眼,相當於現今之急性網膜炎之類。苓桂朮甘湯為痰飲(水毒)的基本劑,而眼科疾患雖由瘀血、水毒、食毒三種因素分別瀦蓄為原因,其中以水毒居多。男,青年工程師,身體雖不甚虛弱,但素有咳嗽宿疾,屢經西醫診斷為慢性氣管支炎。中醫看屬痰飲。服務於鐵路局,因強修濁水溪橋連夜督工,冒雨指揮而患感冒,頭痛、咳嗽、眼痛同時併發。尤以右眼焮腫大如胡桃,眼眶糜爛灼痛、眼球充血、眼脂怒生,幾至包盡整個右眼。脈沉緊。苓桂朮甘湯加黃連、細辛、車前。(即明朗飲)次日眼疾患消失淨盡,頭痛亦癒,唯咳嗽不差,復用小青龍湯治其咳嗽。《栗園口訣》:「苓桂朮甘湯不但治風眼而已,亦治逆氣上衝眼中血熱,或生翳者。現今眼科所用薏苡湯排雲湯,皆此方之類方也。」《朱木通醫案》

8)所謂腦貧血症與苓桂朮甘湯:患者無寒熱,但覺眩暈頭重,甚至外界迴轉,昇降感,同時併發惡心嘔吐,至於坐位或臥不敢轉換者,依照現代醫學診斷之,泰半以上所下的病名都為腦貧血症。當然腦貧血也有上述之複合症侯,但腦貧血是全身貧血的一症候,所以其眩暈並非突然發作者。而且患者由外觀可以望見其貧血外貌,斷非一朝一夕即發作此症。即從治療而言,也非短時日所能補其嚴重之貧血也。我對上述症狀─尤其以眩暈為主訴者,大都著眼於水毒,亦即痰飲 。以下二例為最近比較稱心之成績。年齡性別 女,43歲。平素無著病,唯偶爾感冒即發痰咳,或輕度浮腫,大抵二三劑小青龍湯便霍然。常時身體頗健。1962年8月20日中午,突然感覺頭重眩暈,於是放下工作就床斜臥,隨即外界迴轉,身體如昇降之感,兩眼不敢舒放,此時心胸中迫逼,欲吐不能吐。患者無寒熱,亦無特別病象,脈亦正常有力。用苓桂朮甘湯小半夏湯,一帖即能起床工作,二帖痊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9)女,30歲。雖非特別強健,但頗少生病。前一日夕時,忽感頭重頭眩,於是就床橫臥,繼即兩眼發花,全身如在空中迴旋,其次則嘔吐酸水、胸滿、口苦。一夜不敢遷移臥位。脈緊弦,除上述症狀外無他病。用吳茱萸湯。一帖嘔吐止,眩暈減大半。再服一帖病大減。二日後以胸滿口苦為目標,轉用小柴胡湯一帖,胸協苦滿除。再轉苓桂朮甘湯三帖各症俱除。眩暈症以中醫言之多屬於痰,換以現代語即為水分代謝失常。所以運用療法者最合適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10)山西大同幹部王君,面黑如煤,胸滿短氣,不能登高爬坡,心悸而自覺早搏,西醫診斷為冠心病。余切其脈沉弦帶結,舌苔水滑。辨證面黑為水,脈沉主水,胸悶短氣,乃是水寒之氣竊躆胸陽之位,已成凌心射肺之勢。治法通陽下氣,利水消陰。用桂枝12克,茯苓30克,炙甘草10克,白朮10克。此方服至五劑,則面之黑色漸退,胸滿覺舒。又服五劑,攬鏡自照,黑色變淺變薄,心悸轉穩,氣短大減。於是連服此方,約有五十餘劑,從未服他藥,嚴重之冠心病竟霍然而愈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87

11)《建殊錄》曰:某僧請診治,曰:「目有外障而不礙明,然看物不能久視,或勉強時則無方圓大小,須臾即漸滅。最後輒如錐芒射目中,即痛不能忍,如是者,凡三年矣。」先生診之,上氣煩熱,體肉瞤動,作苓桂朮甘湯芎黃散,使服之,數十日,其視稍真,不復有錐芒矣。」湯本求真按:此證為亂視而兼眼睛疲勞者也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2)《建殊錄》曰:一女子,初患頭瘡,瘳後,兩目生翳,卒以失明,召先生求診治。先生診之,上逆心煩,有時小便不利,作苓桂朮甘湯芎黃散而雜進之。或時以紫丸攻之,翳障稍退,左眼復明,於是其族或以為古方家多峻藥,障翳雖退,恐有不測,其父亦以為然,大懼,乃謝罷。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。久復生翳,漠漠不能見,其父復來謁曰,我向賴先生之庇,一目復明,然惑於人之間阻,遂復失明,今甚悔焉。幸再治之,則先生之惠也。靖 甚懇,先生因復診之。仍使服前方數月,兩目復明。湯本求真按:頭瘡為外治事,不行內治,往往變眼疾。皮膚科醫者,不可不三省之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3)《建殊錄》曰:一和尚年七十餘,其耳聾者數年。嘗聞先生之論,百疾生於一毒,深服其理。因來求診治。心胸微煩,上氣殊甚,作苓桂朮甘湯芎黃散使服之,數月未見其效。乃謝罷。居數日,復謁曰:自謝先生後,頗能通聽,意者上焦之邪毒將盡耶?先生診之曰未也。試再服湯液,粗灼切水4聽。然後再能聽者,可信其毒盡矣。因服前方數月,果如先生言。湯本求真按:東洞翁於前數證,均兼用芎黃散,然余信以黃解丸為優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4)《建殊錄》曰:一女子患痿,諸治無效,先生診之,體肉瞤動,上氣殊甚,作苓桂朮甘湯使飲之。須臾,坐尿二十四次,忽然起居如常。湯本求真按:此治驗實本於久而成痿之論,而奏偉效,以是可知仲景之論如何的確矣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5)《成績錄》曰:某婦人鬱冒上逆,平常善驚,聞足音跫然即驚悸怵惕,故不欲見人,常獨處深閨,其家富有,家人咸敷氈以步,使其不聞席音,攝養修治,無微不至。但不見寸效,在床已數年矣。於是請診於先生,先生與以苓桂朮甘湯,積年之病,以之漸愈。湯本求真按:此病者為重證癔病也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6)《生生堂治驗》曰:一男子,腰痛,大便時每下血合餘,面色鮮明,立則昏眩,先生處以苓桂朮甘湯五靈脂而頓愈。湯本求真按:考五靈脂,為寒號蟲之矢,有驅瘀血性,則此病應與本方及桂枝茯苓丸之合方,為正治乎?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7)《橘窗書影》曰:一人患臍下有動悸,時時迫於心下,眩冒欲卒倒,頭中常如戴大石,上盛下虛,不得健步,醫治無效,出都下乞治於予,余與苓桂朮甘湯,兼用妙香散,服數旬,積年之病,脫然而愈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18)曾有一蕩兒患前證,一時頓仆,不省人事,病者遽招數醫,皆曰難治。余診之,形證雖似危急,其脈尚平,癇之所為也。乃與苓桂朮甘湯二帖而蘇,使續服三四十日,全愈,凡卒厥之病,其脈平者,多屬癇,此義初學須知。《皇漢醫學・苓桂朮甘湯》

加減方[編輯]

1)苓桂杏甘湯:1980年我帶碩士研究生在門診實習,治一老年婦女,患心臟病多年。最近咳嗽而微喘,面目浮腫,小便較少。曾百般治療而面腫迄未消退。切其脈弦,舌質略胖,苔水滑。心陽虛,水氣得逞,凌心則悸,乘肺則咳喘,肺受邪則不能通調水道,則小便不利。心之華面也,水氣上壅,是以面腫。溫心胸之陽氣,兼利肺氣以行制節而消腫。處方:茯苓30克,桂枝12克,杏仁10克,炙甘草6克。患媼見藥僅四味,又皆普通藥物,甚疑其效。然服五劑,則小溲暢利,面腫頓消,咳喘皆平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88

2)苓桂朮澤湯:此方治水氣上衝,陰邪冒蔽清陽,除見心悸胸滿等證以外,尤以頭目眩暈為甚。脈弦而沉,舌體肥大,苔則水滑是其應矣。1978年,治一翟姓男,患心臟病,胸滿,氣短,不時發生心悸,頭目眩暈特甚,而精神昏昏,不能支持。余見其舌體胖大,苔水滑欲滴而脈弦小緊,辨為水氣上衝,蒙敝清陽。頭為諸陽之會,故又見眩暈之證。處方:茯苓30克,桂枝12克,白朮10克,澤瀉20克。此方服至六劑,則眩暈不發,自覺精神油然而生,昏昏之狀遂去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88

3)苓桂杏苡湯:此方治水氣上衝,兼挾濕濁之邪,水濕不同性,但每易相因而生,多見心悸氣短,咳嗽多痰,頭重如裹,胸滿似塞,周身酸楚,小便不利,不欲飲食。曾治一李姓,為八旬老翁,然身體猶健,生活尚能自理。入冬以來,時覺胸滿,氣逆作咳,吐白色痰較多,周身酸懶,不欲行動。切其脈弦緩無力,視其舌質淡,苔白膩。心胸陽虛,陰霾用事。水濕之邪填塞,是以胸滿而氣短。水濕皆盛,化而為痰,阻於肺則咳而吐痰,滯於胃則惡食葷腥。通陽化飲,滲利水濕:茯苓30克,桂枝12克,杏仁10克,苡米12克。此方服至六劑,則諸證皆減,從此將養月餘而安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89

4)苓桂茜紅湯:此方治水氣上衝諸證,而又兼見胸中刺痛,控及後背,證為陽氣不宣,而血脈又滯之證。因加茜草,紅花行血活瘀,又能順從血性濡潤特點,亦發揮其治療之長。某教育界人,年屆不惑,而患水氣上衝之證,且右胸兼有針刺之疼痛。余認為此證用苓桂朮甘湯無可疑之處,惟此方通陽利水有餘,而活絡通脈則未知其可也。然仲景加減之法又無例可援,於是乃新加茜草,紅花各10克,並減去白朮,炙草等補脾藥。服至五劑,則胸痛快然而瘳。此方治水氣上衝之既胸痛而又血壓高者,再加牛膝12克,效果效能使人滿意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P.1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