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瘀血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6條:「師曰︰產婦腹痛,法當以枳實芍藥散。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,宜下瘀血湯主之。亦主經水不利。」
組成[編輯]
大黃(三兩)桃仁(二十枚)蟅蟲(二十枚,熬,去足)
上三味,末之,煉蜜和為四丸,以酒一升,煎一丸,取八合,頓服之,新血下如豚肝。
加減[編輯]
去蟅蟲;加桂枝,甘草,芒硝,即桃核承氣湯。
去蟅蟲;加牡丹皮,芒硝,瓜子,即大黃牡丹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臍下毒痛,及經水不利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加乾漆二兩,蕎麥糊為丸,治小兒疳疾,痞塊,諸藥無效,羸瘦腹滿,不欲飲食,面身痿黃浮腫,唇舌刮白或殷紅,肌膚索澤,巨里跳動,如黃胖,兼有蛔蟲者,有奇效。
此本丸方,非湯方也,其制亦與抵當丸相似,則稱丸為當。其稱下瘀血者,疑後人以方功號之,猶陷胸,備急之類耳。倪朱謨《本草匯言》曰:「仲景方,治五勞虛極羸瘦,腹滿不能飲食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者,乾漆,大黃各一兩,蟅蟲十個,酒煮半日,搗膏為丸,黍米大,每服十丸,白湯送下。此比《金匱》大黃蟅蟲丸藥味寡而功力專,雖似後人截酌,簡捷有效。
產後,腹中結實拘攣,或煩滿而痛者,當用枳實芍藥散和之。若不愈者,其人必有乾血也,宜下瘀血湯。乾血,久瘀血也。
婦人經水不利者,棄置不治,後必發胸腹煩滿,或小腹硬滿,善飢,健忘,悲憂,驚狂等證,或釀成偏枯,癱瘓,勞瘵,鼓脹,膈噎等證,遂至不起,早可用此方,通暢血隧,以防後患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