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牡丹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第4條:「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。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黃牡丹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大黃(四兩)牡丹(一兩)桃仁(五十個)瓜子(半升)芒硝(三合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納芒硝,再煎沸,頓服之。有膿當下,如無膿,當下血。

加減[編輯]

去瓜子,牡丹皮,加桂枝,甘草,即為桃核承氣湯

去瓜子,芒硝,大黃,加桂枝,芍藥,茯苓,即為桂枝茯苓丸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臍下有結毒,按之即痛,及便膿血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諸癰疽,疔毒,下疳,便毒,淋疾,痔疾,臟毒,瘰癧,流注,陳久疥癬,結毒瘻瘡,無名惡瘡,膿血不盡,腹中凝閉或有塊,二便不利者,隨證兼用伯州散七寶丸十干丸等。結毒瘻瘡,沉滯不動者,七寶或十干如法用之,其間停湯藥,或用熏藥。用熏藥者亦然,用畢後,咽口腐爛甚者,宜以瀉心湯調胃承氣湯等,疏滌殘毒,且用含漱劑為佳。

治產後惡露不下,小便不利,血水壅遏,少腹滿痛,通身浮腫,大便難者。又,產後惡露不盡,過數日,寒熱交作,脈數急,小便或腰髀痛劇者,發癰之兆也。能審病之機情,早可以此方下之,已膿潰者,亦宜此方。

治經水不調,赤白帶下,赤白痢疾,小腹凝結,小便赤澀,或有水氣者。

《朱木通醫案》

肛門瘙癢,大都為肛門炎症。一般虛證用黃芪建中湯,次為消炎之梔子柏皮湯大黃牡丹皮湯之類。

醫案[編輯]

1)一婦人,年十七,牝戶右邊隆起,形如睪丸,亦陰㿉也,與大黃牡丹皮湯愈。 《類聚方廣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