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
名稱[編輯]
桂薑草棗黃辛附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第31條:「氣分,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,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桂枝(三兩)生薑(三兩)甘草(二兩)大棗(十二枚)麻黃 細辛(各二兩)附子(一枚,炮)
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黃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當汗出,如行蟲皮中即愈。
加減[編輯]
去麻黃,細辛,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
去麻黃,細辛,附子,即桂枝去芍藥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藥徵》
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。
《方極》
《類聚方廣義》
上衝,頭痛,發熱,喘咳,身體疼痛,惡寒甚者,主之。
老人有每秋冬之交,痰飲,咳嗽,胸背脇腹攣痛,惡寒者,宜此方。兼用南呂丸。
腹證[編輯]
醫案[編輯]
1)咳嗽喘息胃痛吞酸:女,49歲。體格瘦細,蒼白骨立。以喘嗽症病名歷遍各中西醫數年,症狀有增無減。咳嗽喘息、上逆呼吸困逼、嗽時喀大量之泡沫狀清痰。頭眩腰酸,全身疲倦。胃部恆膨滿嘈雜(曾屢屢吞酸)、鈍痛。大便普通、尿特多、白帶亦多。偶而腹中鳴動如儲滿瓦斯。手足逆冷(當時為舊曆十二月初一嚴冬天氣)、脈沉而遲,舌濕潤無苔。判定為虛寒症,用小青龍湯。三劑喘嗽及胃症狀稍差,後以微惡寒而轉用桂薑棗草黃辛附湯加乾薑五味子四劑,喘息咳嗽大致趨於全治,遂停藥。二月五日忽然胃部疼痛嘔吐吐酸,於是再來,投以安中散料一劑胃痛嘔吐盡癒,再服五劑,胃病不復再發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