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粳米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10條:「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附子(一枚,炮)半夏(半升)甘草(一兩)大棗(十枚)粳米(半升)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附子,加麥冬,人參,即為麥門冬湯

大建中湯,即解急蜀椒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腹中雷鳴切痛,嘔吐,惡寒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孫思邈以此方治霍亂四逆,吐少嘔多。老工自有脫套手段。

寒氣,即水也。若痛劇及心胸者,可合大建中湯,有奇效,疝家,留飲家多有此證。

醫案[編輯]

1)女,79歲,體質瘦削。忽而全腹部疼痛如絞,不可觸近。唯不見蠕動不安,不聞腹鳴,嘔吐下痢、多尿、惡寒之甚。脈沉遲而弱,手足冷,腹虛滿。大建中湯附子半夏甘草。腹痛止,惡寒未盡,痢稍差。翌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甘草砂仁厚朴,各症大差。第三日恢復大建中湯附子半夏甘草。第四日因兼有眩暈,轉用真武湯加桂枝細辛砂仁。第五日人參湯加五味茯苓半夏陳皮,於是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