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子仁丸
名稱[編輯]
脾約丸,麻仁丸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7條:「趺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強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搏,大便則鞕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第15條:「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麻子仁(二升)芍藥(半斤)枳實(一斤)大黃(一斤)厚朴(一尺)杏仁(一升)
上六味,末之,煉蜜和丸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
加減[編輯]
去麻子仁,杏仁,芍藥,為小承氣湯,或異量之厚朴大黃湯,厚朴三物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平日大便秘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此章非仲景氏之辭氣,方意亦不明,疑非仲景之方。然賦質脆薄之人,或久病虛羸,及老人血液枯燥者,以此方緩緩轉泄亦佳。
醫案[編輯]
1)一豪子郭氏,得傷寒數日,身熱,頭疼,惡風,大便不通,臍腹膨脹。易數醫,一醫欲用大承氣,一醫欲用大柴胡,一醫欲用蜜導。病家相知凡三五人,各主其說,紛然不定,最後請予至。問:「小便如何?」病家云:「小便頻數。」乃診六脈,下及趺陽脈浮且澀。予曰:「脾約證也,此屬太陽陽明。」仲景云太陽陽明者,脾約也。仲景又曰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,大便則硬,其脾為約者。大承氣,大柴胡恐不當。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。主病親戚尚爾紛紛。予曰:「若不相信,恐別生他證,請辭,無庸召我。」坐有一人,乃弟也。逡巡曰:「諸君不須紛爭,既有仲景證法相當,不同此說何據,某雖愚昧請終其說,諸醫若何,各請叙述。」眾醫默默,紛爭始定。予以麻仁丸百粒,分三服,食頃間盡,是夕大便通,中汗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2)女,25歲,妊娠已八個月。體格頗弱。某日忽然全身倦怠,繼而嘔吐,乃就西醫診治。二日後嘔吐更劇,點滴不能容。嘔吐猛烈、頭痛眩暈。以為是普通妊娠惡阻,小半夏加茯苓湯與之。藥入口皆吐出,一點不能留。體格弱,顏面色不佳,手足逆冷,脈沉微。舌一片血紅、無苔,略見乾燥。 胃內停水著明,自云頭不甚痛唯眩暈之甚,起坐雖嘔吐稍減但眩暈難堪。小便清利,三四日不大便。心悸嘔吐時更甚,此外時時肢節疼痛。予吳茱萸湯,一劑霍然。翌日可進稀粥。仍口苦咽乾、大便難,轉用小柴胡湯兼服脾約丸。共服七劑,諸病盡除。與「陽明寒嘔」頗近。「食穀欲嘔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 「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。」「吳茱生薑苦辛溫胃,人參大棗甘以緩脾。」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