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散及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13條:「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」

組成[編輯]

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

右三味,等分,各別搗篩已,合治之。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兩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,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半夏有毒,不當散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半夏,即桂枝甘草湯

去桂枝、甘草,加雞子黃,苦酒,即苦酒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治咽喉痛,上衝急迫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喉痹腫痛,聲音不出,頭項強痛,惡風寒者,此方加桔梗,大黃煎服,取快利。兼吹冰硼散。若腫甚,湯藥不下者,刺去惡血,則咽中頓得鬆,而後可與湯藥。纏喉風,痰湧痛楚,咽喉閉塞者,先吹膽礬,枯礬二味於咽中,誘吐頑痰,而後可與此方。

《朱木通醫案》

按《傷寒論》半夏湯是以半夏散加水煎,但此法頗麻煩,所以我都以藥料依普通湯劑煎之,數年來依此法效力並不見得差。按半夏散及湯出《傷寒論》少陰篇,原文記載僅有「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」一句而已。原文雖簡略,然其應用目標除「咽中痛」三字之外尚不可無視「少陰病」三字。同是少陰病之咽喉痛,豬膚湯在「下痢」、「胸滿心煩」。甘草湯桔梗湯只是「咽痛」,不至「咽中痛」。蓋「咽中痛」者指咽之兩側全體而及於咽之深部,即上述本症狀便是一例,與半夏苦酒湯之「咽中痛」同屬深症重症。至若甘草湯桔梗湯則只是「咽痛」,是屬於淺症輕症也。以上為運用半夏散之時與其他處方應當鑑別之特點,然亦須參酌其他症狀也。我十餘年來運用此方大都依據上述鑑別法,所以少有過失。依照日本名家之臨床經驗,此方治喉痺(時方派稍為蝦墓瘟)、咽頭炎、扁桃腺炎效力頗為卓著。

醫案[編輯]

1)屢發扁桃腺炎及嘶啞:男,25歲。平素身瘦體虛。二年前曾因咳嗽來診,以小青龍湯治之,有顯效。近日患感冒,翕翕熱感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聲音嘶啞。身瘦體虛,手足不溫,脈浮弱,輕度咳嗽。予半夏湯加桔梗蘇葉,頭痛稍差,而咽痛及嘶啞反甚。於是轉用半夏厚朴湯半夏湯。二帖各症盡除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咽喉急痛惡寒發熱:男,55歲。平素身體尚佳,唯右頰(三叉神經)神經麻痺(輕度)未癒而已,是故一切活動不遜青年人。正月十七日忽感咽頭如哽魚刺急痛如刺,旋即惡寒之甚。蓋此數日來節近大寒,天氣酷寒,或因失於注意而為風邪所襲也。是日上午九時左右初覺咽中刺痛,隨即乾燥灼熱感,同時於下顎下至咽部之間之外表發腫瘤大如拇指。此時疼痛程度頗烈,食物不能隨便嚥下。於是,於正午時分囑我診治。脈雖浮,但頗弱,而咽痛惡寒以外並無特別顯著症狀(此時尚未發熱)-殆可診定為少陰咽痛。用半夏湯料。回家後尚未服藥而熱已發。據云;服藥前發熱惡寒而咽痛至於窒息感。是日半日間盡二劑而咽痛、發熱惡寒盡除,翌日再服一劑痊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3)急性扁桃腺炎發熱惡寒頭痛體疼:男,23歲。剛服過兵役,但面色薄弱,身體不甚強壯。昨夜突然感覺全身瑟瑟然惡寒,繼即發熱頭痛、骨節疼痛,而咽喉疼痛同時併發。延至今日症狀漸覺猛烈,就中以咽喉疼痛至於不可噎下食物。大概因身體虛弱之故,雖然發熱甚高但面無熱色,由其所穿衣看之厚已可推知其惡寒之甚。脈浮,兩側扁桃腺腫大而發赤。主訴為咽痛、頭痛、骨節疼痛、發熱惡寒。此外別無異常─即口不渴、大小便正常。用半夏湯一帖,翌日熱退惡寒除、體痛頭痛亦除,唯咽喉疼痛未盡癒,乃以原方再投與一帖,於是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