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加芍藥湯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79條:「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爾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;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」
組成[編輯]
桂枝三兩,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,炙 大棗十二枚,擘 生薑三兩,切
右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加大黃,為桂枝加大黃湯。
加飴糖,為小建中湯。
減芍藥量與桂枝等同,為桂枝湯。
去芍藥,為桂枝去芍藥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桂枝湯證而腹拘攣甚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尾台榕堂
此方加附子,名桂枝加芍藥附子湯,治桂枝加芍藥湯證而惡寒者,又治腰腳攣急,冷痛,惡寒者。
加朮,附,名桂枝加芍藥朮附湯。治風濕,痛風,腳氣,霉瘡,結毒,骨節疼痛,腹中拘攣,小便不利,肢體腫起,𤸷痹攣急等證。
腹證[編輯]
醫案[編輯]
1)劉某,男,30歲,1966年3月18日初診。胃脘疼痛四五年,伴見汗出惡風,左臂疼痛,胸脇滿悶,脈弦滑,左浮細,證屬表虛挾腹肌不和,與桂枝加芍藥湯:桂枝10g 白芍18g 生薑10g 大棗4枚 炙甘草10g。上藥服五劑,胃脘疼減,仍感胸脘堵悶或灼熱,與枳實梔子豉湯繼調服而解。《張仲景用方解析》馮世綸 張長恩
誤治醫案[編輯]
1)湖南老翁,僑居浪華,堂州,某夕患轉筋,其證胸腹拘急,背腹強硬,頭痛,口舌乾燥,時吐舌舔唇, 旋即轉筋,脈直而欲死。令門生侍於傍者,予以處方,與桂枝加芍藥或瓜蔞桂枝湯無效,改用雞屎白二錢,並無效。逐延鄰近湯村生者診之。 生曰:脈澀轉筋,當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口舌燥者,乃因其舌筋不轉,血分動故津液乾,以此不當為熱證。 於是服本劑,並加針灸,病見轉機,續服一晝夜,翌日痊癒如常。翁甚贊湯村之奇效,以其語余,因附記其事,以供參考。《腹證奇覽‧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》
2)嘔吐腹滿痛:男,35歲,平素身體極壯健,骨骼粗大,肌肉結實。忽覺腹痛而膨滿,自覺下腹部充滿瓦斯,飽滿疼痛如絞。經西醫注射無少差。第二日更兼腹鳴、腸管蠕動,溫溫欲吐,大小便正常。第三日症狀愈劇,疼痛不堪而嘔吐,大量吐水不止。自覺口內冷淡而不渴,腹雖膨滿,但空洞按之無底力。 用桂枝加芍藥湯,一帖無少差,轉用大建中湯,藥入口不久即吐出大量水漿,同時併吐出由蛔蟲一條粗大如箸頭,於是腹消痛癒而嘔吐亦不復作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