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9:「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證應內麻黃,以其人遂痹,故不內之。若逆而內之者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虛,麻黃發其陽故也。」

組成[編輯]

茯苓(四兩)甘草(三兩)五味(半升)乾薑(三兩) 細辛(三兩)半夏(半升)杏仁(半升,去皮尖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半升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去杏仁,即苓甘五味薑辛夏湯

去杏仁,半夏,即苓甘五味薑辛湯

加大黃,即苓甘五味薑辛夏仁大黃湯

加桂,去乾薑,細辛,半夏,杏仁即桂苓五味甘草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苓甘薑味辛夏湯證而微腫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痰飲家,平日苦咳嗽者,此方代半夏以栝蔞,白蜜為膏用,甚有效。

醫案[編輯]

1)胃下垂兼喘息症:女,老年,身體瘦小,蒼白中帶浮腫氣象,為陰虛性體質。早年手節撫孤,30歲即患喘息咳嗽,久久不癒,嗣後更以佛持齋,以致營養不良,旋及患胃下垂至今。西醫診斷為絕望之病。患者側臥床上,枕邊置一痰壺,壺中滿貯痰唾如牛乳起波沫者,如是斷定患者八成為寒痰亢盛。手足厥冷、手心煩熱、脈沉遲、舌白而粗糙、舌面口腔黏膜均呈破爛之狀,喘息上氣,咳嗽咯滿口白痰,清而稀薄,發即自汗淋漓,盜汗。喉頭恒有灼熱感。曾被診斷為胃下垂,居恒胃部充滿瓦斯、壓重膨滿、胃內停水,漠漠有聲,因此食慾極度不振,且嗜極冷或極熱者。頭眩、腰痛、身體沉重感。尿多而頻數,大便常秘,每十餘日始一行,硬而且少。症狀可謂複雜至極,唯一可資決策者為其陰虛症。以小青龍湯為主劑,再從胃寒著眼,先以小青龍湯人參湯合方試之,以觀其變。反而尿利減少,浮腫更甚。第2~8日用小青龍湯半夏厚朴湯,兼用理中丸。第四日時自然下水泄便,各症狀略有好轉。之後再加附子,連服20餘日,症狀趨向痊癒。之後二個月中,曾轉換大建中湯一次,苓甘薑味辛夏仁湯加黨參白朮二次,終歸於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小兒慢性腎炎:女,5歲,農家女。發育營養均不惡。顏面軀幹手足浮腫,經二三位西醫診定為慢性腎炎,治療月餘無稍差。轉用青草藥頭,症狀更加惡化。顏面軀幹手足浮腫外,咳嗽,無痰,微帶喘氣。浮腫處按之不甚陷沒,浮腫以顏面較重,大便正常,小便短少(這是腎臟炎應有現象,而有無濁尿則父母未曾注意)。食減少,不甚口渴。用小青龍湯加利水劑之白朮、茯苓、木瓜,二帖咳嗽稍減餘無少差。轉用真武湯加防己黃耆,連服四帖仍然無效。第七日轉用苓甘薑味辛夏仁湯加麻黃厚朴,一帖則尿利暢通,浮腫消而咳嗽亦盡除。再四劑,歸於全治。 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