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
名稱[編輯]
桂苓五味甘草湯,苓桂味草湯,苓桂味甘湯
出處[編輯]
《金匱要略》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36條:「青龍湯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小腹上沖胸咽,手足痺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。」
組成[編輯]
茯苓(四兩) 桂枝(去皮,四兩) 甘草(炙,三兩) 五味子(半升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加減[編輯]
去五味子,加大棗,即為苓桂草棗湯。
去五味子,加白朮,即為苓桂朮甘湯。
去桂枝,加乾薑、細辛,即為苓甘五味薑辛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心下悸,上衝,咳而急迫者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
小青龍湯主治內飲外邪,感動觸發,作咳喘者。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,惡風,頭痛,乾嘔等外候,但內飲發咳嗽,嘔充,鬱冒,浮腫等者。若咳家有稠涎,膠痰,血絲,腐臭,蒸熱,口燥等證者,非五方所得治也。
方解[編輯]
《朱木通醫案》
茯苓甘草茯苓配劑之方,主治目標是重在腎虛、停水、上衝等三種要素。
水毒而咽痛,可從水氣病之「氣上衝咽、狀如炙肉」、「腎氣上衝、咽喉寒曀」等金匱條文得到明訓。
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》載苓桂味甘湯治灼熱瘙癢之皮膚病一例,滲出性中耳炎一例。此二例皆為手足冷、脈沉微、頭重如壓重載、利尿短數、顏面潮紅。
醫案[編輯]
1)眩暈症:女,51歲,素患高血壓,體質肥胖而弛緩(即骨弱肌膚盛)。側臥於席上,臥位不敢變動。偶易臥位即眩暈,外界旋轉而尿意頻催。心悸亢進、耳鳴、手足沉重而麻痹、口內冷淡不渴、不眠多夢、多尿殘尿、大便正常、因為眩暈甚,故不能坐起。脈微細,舌赤無苔,顏面蒼白。真武湯、半夏厚朴湯、當歸芍藥散合方,加吳茱萸,二日無效。吳茱萸湯合七物降下湯三日份,仍不差。苓桂味甘湯合方,乃大差。結果苓桂味甘湯合方,續服二十餘日痊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2)偏頭痛、中耳炎、扁桃腺炎:女,68歲。身體瘦長,顏面蒼白,微有水氣而現不正常的潮紅。望診即可推定為虛寒證,其面載陽。頭痛、中耳炎、扁桃腺炎相繼併發。注射抗生素,服用綠黴素等消炎劑,症狀有增無減。患者左耳側貼有撒隆巴斯,其下腫赤隱約可見。左頸部淋巴腺亦腫。手逆冷,脈微細而遲。據云頭痛甚,咽喉疼痛,大便正常唯尿利減少。食慾少,口不渴。予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痰飲,預定二三日後轉用當歸四逆加吳茱生薑。結果 一劑後咽喉及耳內疼痛已減大半。頭痛亦差。三劑後,不用原計劃,改用桂枝加附子湯,二劑後,因患者自覺此方不如苓桂味甘湯之功效,遂自動復用苓桂味甘湯,四劑全治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3)喉蛾:男,27歲。體格高而瘦,筋骨型,顏面膚色呈淺黑色,缺乏脂肪。兩年前以扁桃腺炎、咽頭炎等病就治於各喉科專門醫,一向不大差。去年底更覺腫痛,終於喀疾中混有血絲。幾經治療,血絲減,而咽喉乾燥,壓迫感狹窄感依然存在。唯食物通過並不疼痛。此外則喉頭居恆如有炙肉梗塞,吞不下,喀亦不能出。全身倦怠疲倦,元氣不振,目合則做夢,大小便正常,沒有頭痛頭重。予半夏厚朴湯。一劑癒十之七八,四劑全治。據云咽喉癒後全身元氣亦恢復,最奇者為夢亦不再做。月餘後再來求診,主訴為咽喉狹窄窒息,其他症狀如全身倦怠、梅核氣、多夢已不復作,投以麥門冬湯,二帖癒大半,停藥。十餘日後又再發作,與初診略同,為顏面焮然而熱,投以苓桂味甘湯,三劑諸症狀盡除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4)口內炎、偏頭痛:女,60+歲。高而瘦。數年來恆以胃疾患、偏頭痛,或神經痛來就診。四日前由感冒後,續發口內炎及偏頭痛,經西醫注射服藥,症狀愈劇。手足厥冷、脈微沉、顏面微微泛紅。舌及口腔黏膜均呈皺裂赤滑之色。主訴為口舌破爛刺痛,妨礙飲食。頭眩耳鳴,全頭蓋皮緊張熱感,顏面翕然而熱,頸部淋巴腺亦腫,胸脅痞塞壓迫。據云上半身感覺拘急而下半身則自覺無病。此外則高度不眠,但食思雖佳然礙於難入口。予苓桂味甘湯三劑,除口內炎及不眠未癒,而各症俱除。第四日轉用甘草瀉心湯,一劑而睡眠大佳,口內炎亦減十之七八,可進稀粥,更服一劑而各各症狀消失無餘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5)咽喉腫痛:女,49歲。肥胖型。平素屢屢上逆,頭眩肩重,高度蛋白尿。因食油炙花生米,初覺咽喉燥熱,食物下咽頭頗感刺戟而已。當時並無寒熱或頭痛之症狀,同日投以甘草桔梗湯一日盡二劑,兼噴藥粉。翌日更覺灼熱而且疼痛,微惡寒頭微痛,如是,似有表證,投以半夏湯二劑,然症狀有增無減。第三日夜半突然呼吸困難,咽喉如火灼,顏面翕然而熱,患者大起恐慌,我亦為之吃驚。予苓桂味甘湯,一劑後咽喉漸覺緩和而灼熱稍減,至天曉連服二服,面赤亦退。後二日仍用原方,各症狀盡除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6)高血壓僧帽筋強急:男,57歲,患高血壓症居恒頭眩、背強肩凝,心下痞塞、喘氣等症候。原為鐵路局員工,新近退休歸鄉為自耕農。體格高,不肥,顏面常翕然而赤,狀如被酒,據云平素嗜杯中物,唯以高血壓之故,已禁酒年餘。血壓常在180以上,前日酒後嘔吐。聲音嗄嘶,咽頭貼肉、口苦、多汗。大小便正常,據云平素便秘常習。用半夏厚朴湯合苓桂味甘湯(治其咽頭貼肉及嗄嘶),兩帖即癒。後轉用葛根芩連湯加大黃治其他症候,六七帖全治,血壓亦降至140以下。肩背強急即為僧帽筋之緊張,僧帽筋及針炙學之大椎穴。邪客項背大都為葛根配劑,如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及葛根黃芩黃連湯。以其便秘故加大黃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7)虛弱婦人鼻出血:女,55歲,高度虛弱。五日前以感冒鼻淵頻回噴嚏,頭眩微惡寒等感冒症狀來求診,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一劑。五日後,忽派人來請,往診則上述各症俱罷,二日前發鼻出血之症。據云感冒癒後之第三日起即鼻阻塞不能通,用力噴之則滿鼻孔皆血液(並非流漓),於是漐漐然不止。每於早晨睡時即現上述鼻血。又當發現鼻血之前日常發顏面如被酒,而下肢特別冷,自云平素雖偶而飲酒或曬日光亦未嘗如此燒熱。所以鼻出血之前日其夫曾詢其何以顏面如是之紅潤,此外症狀則略感頭眩而已。至於平素常發之喘咳則缺如也。用苓桂味甘湯,一劑出血減半、頭眩及翳熱俱除,翌日再用原方,於是各症狀消失無餘,二劑停藥。我自忖前日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必為發汗太多,以致犯傷寒論所謂「強責少陰汗」即「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共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」 (少陰病篇)於是詢之,則前日服藥並未汗出。如此,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無關已可斷定。而且此婦人已至更年期,斷經已三四年,當然無經血逆行之可能,是以無用驅瘀劑之必要。再從消炎止血作用之三黃瀉心湯或黃連解毒湯等著眼,則此婦人又係高度之虛寒體質:雖然顏面燒熱潮紅,而下肢又冷 ,當然更不適合。後來以潮紅燒熱為目標,想此婦人每感冒即發痰喘咳嗽,而多以小青龍湯收效,依比,可推定比婦人素有痰飲未盡除。蓋小青龍湯在金匱亦為治痰飲之要劑,由此乃聯想痰飲門之「青龍湯下已」之下文有「時復冒者與苓桂味甘湯治其氣衝」之句。於是以此條文為根據而投以苓桂味甘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