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附子甘草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02條:「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,以二三日無證,故微發汗也。」

組成[編輯]

麻黃二兩,去節 甘草二兩,炙 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

右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加減[編輯]

麻黃加至三兩,可為麻黃附子湯

去甘草,加細辛,為麻黃附子細辛湯

去麻黃,加乾薑,為四逆湯,或異量之通脈四逆湯

主治[編輯]

 《方極》

甘草麻黃湯證而惡寒,或身微痛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風水,脈沉細者,宜此方汗之。

醫案[編輯]

1)虛弱婦人鼻出血:女,55歲,高度虛弱。五日前以感冒鼻淵頻回噴嚏,頭眩微惡寒等感冒症狀來求診,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一劑。五日後,忽派人來請,往診則上述各症俱罷,二日前發鼻出血之症。據云感冒癒後之第三日起即鼻阻塞不能通,用力噴之則滿鼻孔皆血液(並非流漓),於是漐漐然不止。每於早晨睡時即現上述鼻血。又當發現鼻血之前日常發顏面如被酒,而下肢特別冷,自云平素雖偶而飲酒或曬日光亦未嘗如此燒熱。所以鼻出血之前日其夫曾詢其何以顏面如是之紅潤,此外症狀則略感頭眩而已。至於平素常發之喘咳則缺如也。用苓桂味甘湯,一劑出血減半、頭眩及翳熱俱除,翌日再用原方,於是各症狀消失無餘,二劑停藥。我自忖前日投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必為發汗太多,以致犯傷寒論所謂「強責少陰汗」即「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共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」 (少陰病篇)於是詢之,則前日服藥並未汗出。如此,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無關已可斷定。而且此婦人已至更年期,斷經已三四年,當然無經血逆行之可能,是以無用驅瘀劑之必要。再從消炎止血作用之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著眼,則此婦人又係高度之虛寒體質:雖然顏面燒熱潮紅,而下肢又冷 ,當然更不適合。後來以潮紅燒熱為目標,想此婦人每感冒即發痰喘咳嗽,而多以小青龍湯收效,依比,可推定比婦人素有痰飲未盡除。蓋小青龍湯在金匱亦為治痰飲之要劑,由此乃聯想痰飲門之「青龍湯下已」之下文有「時復冒者與苓桂味甘湯治其氣衝」之句。於是以此條文為根據而投以苓桂味甘湯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