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
從 醫事通鑒
跳到: 導覽搜尋

名稱[編輯]

麻杏甘石湯,麻杏石甘湯。

出處[編輯]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3條:「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」
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62條:「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」

方解[編輯]

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
太陽病無汗而喘:麻黃湯證,有汗而喘屬寒者: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,有汗而喘屬肺熱者麻杏甘石湯證。

組成[編輯]

麻黃四兩,去節 杏仁五十個,去皮尖 甘草二兩,炙 石膏半斤,碎、綿裹

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加減[編輯]

加桂枝,生薑,大棗,為大青龍湯

去杏仁,加生薑,大棗,即為越婢湯

去石膏,加桂枝,即為麻黃湯

去石膏,加薏仁,即為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

主治[編輯]

《方極》

甘草麻黃湯證而咳,煩渴者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

治喘咳不止,面目浮腫,咽乾口渴,或胸痛者,兼用南呂丸姑洗丸

哮喘,胸中如火,氣逆涎潮,太息呻吟,聲如拽鋸,鼻流清涕,心下硬塞,巨里動如奔,宜此方。當須痰融聲出後,以陷胸丸紫圓類疏導之。

肺癰,發熱,喘咳,脈浮數,臭痰膿血,渴欲飲水者,宜加桔梗,時以白散攻之。

醫案[編輯]

1)氣管支喘息:男,48歲,體格堅實壯健,唯性情暴躁。四年前患氣管支喘息症,休作有時,曾百方治療均不見效,一年前曾用某中醫一劑,症狀反劇,因而對中藥有戒心。喘而汗出淋漓,不能平臥,不能端坐,唯斜倚被褥,咳嗽無痰、口苦咽乾、胸脅苦滿,特別是胸部重壓,呼叫困難,腹膨滿、大便硬而少,尿短赤、舌無苔唯乾燥甚。大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合方。瀉下污穢大便而喘咳解,通計十五日病盡除。五年後復發喘息,與前症狀同,投以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兩帖不差,轉麻黃杏石甘湯一帖而鎮喘。此乃患者體質既已變證之故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2)百日咳的奇蹟:男,6歲,發育營養均不太好,皮膚粗糙而缺乏脂肪。患百日咳經注射十餘日無少差。脈稍浮緊,乾咳無痰,咳嗽之聲相繼連續,呈現百日咳特有的咳型。用麻杏甘石湯加桑白皮(時方派稱為五虎湯)。因藥店無杏仁,權變而改不用杏仁而加半夏升麻薄荷。一帖則咳嗽若失,據其母云,是夜不聞咳嗽,翌日二煎咳嗽盡除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
誤治醫案[編輯]

1)激烈口渴與自汗:男,5歲,發育營養均普通,平素易患感冒。 通常投以小青龍湯,大抵一二劑痊癒。因感冒而發微熱。輕微發熱(37.5°C),咳嗽、微喘、涔涔然自汗出,脈浮小,微口渴。用麻杏甘石湯,是日盡全劑,是夜反高熱39°C,自汗更甚,一夜更換衣著二三次,大渴引飲殆無停時,翌日往診時仍然如此。詢以小便情況,則自云昨日向晚至今尚未排尿。投以五苓散,一服吐止,半小時後小便快通,熱退,和稍止,大渴亦除,是夕再服二包,然猶有輕微小汗,遂轉用桂枝湯加黃耆附子,於是痊癒。若從高熱、大渴引飲、自汗淋漓看眼,是為白虎加人參湯證,然白虎加人參湯證當脈現洪大,或浮滑,如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」(太陽上篇)又如;「傷寒,脈浮滑,此以表有熱、裏有寒也,白虎湯主之」(太陽下篇)。如此則本證之脈象又不符合。而且白虎湯又不該尿閉一至於如此程度。蓋白虎湯加人參證必是多尿。若從消渴小便不利之五苓散看眼如;煩渴,尿利減少;「太陽病,發汗後,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消渴者」(太陽中篇),或「中風、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而欲飲水,水入口則吐」(太陽中篇),則本患兒沒有嘔吐,而且五苓散證不該自汗如此之烈(五苓散證雖有汗出但不致如此之烈),患兒之父來取藥時說,患兒剛大量吐水而渴,飲後再吐,至此,五苓散證已明。《朱木通醫案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