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湯
名稱[編輯]
陽旦湯
發音[編輯]
桂枝湯:粵音:gwai3 zi1 tong1;中國大陸:guì zhī tāng;日語:けいしとう
出處[編輯]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2條:「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,熱自發;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3條:「太陽病,頭痛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,桂枝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5條:「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方用前法;若不上衝者,不得與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7條:「若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之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8條:「喘家,作桂枝湯,加厚朴、杏子佳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9條:「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條:「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,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5條: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,如前法。若形似瘧,一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6條: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8條:「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、翕翕發熱、無汗、心下滿微痛、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42條:「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44條:「太陽病,外證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45條:「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3條:「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者,外不諧,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。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復發其汗,榮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4條:「病人藏無他病,時發熱、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6條:「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;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裏,仍在表也,當須發汗,若頭痛者,必衄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57條:「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63條:「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91條:「傷寒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裏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裏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95條: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榮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62條:「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,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164條:「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34條:「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40條:「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,與大承氣湯;發汗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276條:「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72條:「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」
《傷寒論》宋本第387條:「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6條:「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裏,乃攻其表。溫裏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第1條:「師曰︰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湯主之。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,設有醫治逆者,卻一月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」
《金匱要略》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8條:「產後風續續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久,陽旦證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。」
組成[編輯]
藥物 | 份量 |
---|---|
桂枝(去皮) | 三兩 |
芍藥 | 三兩 |
甘草(炙) | 二兩 |
生薑(切) | 三兩 |
大棗(擘) | 十二枚 |
桂枝(三兩,去皮) 芍藥(三兩) 甘草(二兩,炙) 生薑(三兩,切) 大棗(十二枚,擘)
上五味,㕮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。服已須臾,歠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,溫服令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;
不可令如水流離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;
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,令三服盡。
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更作服;
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、三劑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麵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用藥辨[編輯]
芍藥者,許叔微用赤芍,見醫案。
桂枝者,許叔微用桂枝而非肉桂,見醫案。
加減[編輯]
加附子,即桂枝加附子湯。
桂枝加量,即桂枝加桂湯。
加天花粉,即栝蔞桂枝湯。
加烏頭,即烏頭桂枝湯。
去芍藥,大棗,生薑,即桂枝甘草湯。
去芍藥,即桂枝去芍藥湯。
去芍藥,加蜀漆,牡蠣,龍骨,即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。
加厚朴,杏仁,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
倍芍藥,即桂枝加芍藥湯。
倍芍藥,加大黃,即桂枝加大黃湯。
加飴糖,倍芍藥,即小建中湯。
加人參,且芍藥、生薑加量,即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。
去芍藥,生薑,加茯苓,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加麻黃,石膏,即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去桂枝,加茯苓,白朮,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
加葛根,即桂枝加葛根湯。
加麻黃,葛根,即葛根湯。
加黃芪,即桂枝加黃芪湯。
去甘草,加黃芪,生薑加量,即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主治[編輯]
《方極》
治上衝,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,腹拘攣者。
腹證[編輯]
醫案[編輯]
1)某婦人,訴從妊娠兩個月起感覺身體不適(身體違和),輕微頭痛,低熱,體溫在攝氏37.2~3度,持續十餘天未見好轉,脈浮弱。我診斷為妊娠惡阻,投予桂枝湯治療,五天後全身感覺變得爽快,體溫也降至正常。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》大塚敬節
2)另一婦人,從妊娠七個月起,每天下午發熱,體溫攝氏38度多,持續十餘天不見好轉。在其他醫院考慮是肺結核引起的發熱,建議人工引產,但是患者對手術有顧慮,故來我院求治。診察,脈浮大弱而不數,咳嗽也劇烈,食欲尚可。檢查發現左肺上葉有浸潤。我投予桂枝湯治療,從第三周開始,體溫下降,最後平安分娩,當時出生的男孩,現在已經大學畢業,在某公司工作。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》大塚敬節
3)四年後冬季寒冷的一天,該患者又來醫院,訴妊娠三個月,每天下午發熱,體溫攝氏37.4~5度,還有咳嗽,食欲不振。婦產科醫生說盡快實施人工流產,但患者不希望這樣,說幾年前你的藥救了我,所以這次還請給我開治病的良藥。 於是診察患者,和數年前一樣,脈浮弱,左肺上葉仍有浸潤。仍給予桂枝湯治療,二周後咳嗽消失,食欲大增,發熱也退去,直至最後平安分娩。當時出生的女孩,現在已上大學。並且該婦人的肺結核沒有進行特別治療也已痊愈,現在一家人生活很幸福。《漢方診療三十年》大塚敬節
4)馬亨道,庚戍春,病發熱,頭疼,鼻鳴,惡心,自汗,惡風,宛然桂枝證也。時賊馬破儀真三日矣,市無芍藥,自指圃園,採芍藥以利劑。一醫曰:此赤芍藥耳,安可用也?予曰:此正當用。再啜而微汗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5)鄉人吳德甫得傷寒,身熱,自汗,惡風,鼻出涕,關以上浮,關以下弱。予曰:「此桂枝證也。仲景法中第一方,而世人不究耳。」使公服之,一啜而微汗解,翌日諸苦頓除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6)里間張太醫家一婦,病傷寒,發熱,惡風,自汗,脈浮而弱。予曰:「當服桂枝。」彼云:「家有自合者。」予令三啜之,而病不除,予詢其藥中用肉桂耳。予曰:「肉桂與桂枝不同。」予自治以桂枝湯,一啜而解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7)人患發熱惡寒,自汗,脈浮而微弱,予以三服桂枝投之,遂愈。仲景云: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者,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宜桂枝湯。《傷寒九十論》宋 許叔微
8)李某某,女,53歲。每日發熱汗出兩三次,有診為溫瘧證者,也有診為陰虛陽動證者,然屢治不效。切其脈,則緩軟無力,視其舌淡而苔白,遂辨為榮衛不和之證。因為榮與衛乃氣血之陰陽,榮衛和諧,則榮陰濟衛陽,而熱則不發,衛陽外護榮陰,而汗則不出。今其人榮衛不和,陰陽不相合作,故時發熱而自汗出,治當調榮衛,和陰陽,使其相依不相離。用桂枝湯啜粥取汗而瘳。《劉渡舟論傷寒》
9)流感頭痛嘔吐:女,60+歲,平素身體強健。六月流行感冒,不為所染,及至八月流感稍衰,某夜忽然頭痛欲裂、嘔吐不止。無熱、不惡寒、頭痛在兩顳部及後腦筋、嘔吐激烈、點滴不能容納、手足溫、脈浮緩。桂枝湯一劑,病霍然而癒。《朱木通醫案》
10)熊某,女,56歲,1964年8月20日初診。三個月來,每日下午1500-1700發熱,兩臂肘窩發緊,肩背拘急,熱後汗出,舌苔薄白潤,兩脈緩。與桂枝湯: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9克 大棗4枚 炙甘草9克。服一劑後,發熱時間縮短,兩劑後熱已,諸症全消。《張仲景用方解析》馮世綸 張長恩
11)架某,男,8歲,965年10月23日初診。外感發熱一周不退,每日上午1130出現發熱38度左右,汗出,至夜0000後自已,飲食精神均好,大便隔1~2日一行,他無不適,舌苔白潤,脈虛數。與桂枝湯:桂枝 白芍 生薑9克,大棗4枚,炙甘草6克。上藥服兩劑,上午已無發熱。下午1300後尚有低熱37.2~37.5,舌苔薄黃,脈尚稍數,繼與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,服三劑,諸症解。《張仲景用方解析》馮世綸 張長恩